找到相关内容423篇,用时51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静波法师:维摩诘经讲义二-佛国品第一

    (或有情),连起来即是道心众生。摩诃为大,即是大众生,以具足根本之故,称为菩萨,具足方便之故,称摩诃萨;具智慧故,称为菩萨,具福德故,称为摩诃萨。进一步说:具般若,所以称菩萨,具大悲,所以称摩诃萨。...不能偏废,可见此是依因缘差别作果报不平等观,称不等观菩萨。如鼻子就是鼻,悟了之后也不能称为漏斗。   3,等不等观菩萨。此菩萨以根本智泯一切法,以方便智立一切法,方便中立一切法,立中即泯,即妙有即...

    静波法师

    维摩诘经|般若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7/12/22433819464.html
  • 从唯识学角度看佛教心性义

    无为法又是何关系呢?无为法者是不生不灭的,是非造作的。故曰无为法。无为法是所缘境理。不是能缘之体。无漏种子则是从能缘上建立的。是属于有为法范畴。无漏种子若现行,就是主体根本得以开显,从而可以证见无为法性之谛理。根本虽然以无漏种子为亲因缘,但不等于无漏种子就是本觉之性,这如同生水与热水一样,热水要有外热增上缘方可成就,无漏种子成就根本也如是。基于如上的无漏种子理论,我们可以看出,唯识学的心性...

    胡晓光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480741369.html
  • 中国佛学的第二位集大成者——永明延寿

    心从后得,后得根本根本从清净法界流出,即是本原,更无所从。  一切佛语,皆从佛所证根本、后得二中流出,二从清净法界流出,清净法界亦即一心(真心),为千经万论的本原,“故明四谛十二因缘境...即便修到证悟,最初也只是得如理智、根本,仅仅明白一心之体性,还须继续进修,得如量、差别,才能逐渐通达一心之用。《万善同归集》卷二提出十问,作为判别是否真实开悟的标准:   1“还得了了见性,如...

    陈 兵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500541509.html
  • 创巴仁波切:突破修道上的唯物(一)

    会相信自己的存在。所以三王一直在企图激起这些杂念,企图让杂念老是陈陈相因、重重叠叠,以致杂念之外别无可见。真正的禅修,既不想激起杂念,也不想抑制杂念,只是听其自然,让它们成为根本的表现,表现出心之...无须受“唯物三王”的统治。解脱无须用力,不用力即是解脱;达此无我境地便是成佛。能将心材从表现“我”的野心转变为表现根本根本觉的禅修过程,可以说是真正的修心之道。  创巴仁波切  突破修道上的唯物  ...

    创巴仁波切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150643036.html
  • “护法––玄奘”一系与真谛一系唯识学的“闻熏习”理论的思想意涵之探讨

    对此问题,窥基《成唯识论述记》说 明如下︰ “菩萨地说︰闻十二分教,法界等流平等而流故。谓大 定缘(真)如起俱时正根本],后生后得(),后 ...十二分教之产生,是由大定缘真如 之同时的根本,在其出定后得中产生大悲,再由大悲起 化身,最后由化身说此十二分教–亦即由“根本”证“真 如”的“法身”本等...

    曹志成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11846719.html
  • 试析《解深密经》六度十八分大意

    智慧,不是实践巾产生的真智慧。经不住违顺境的考验,这种得不到佛法的受用。二无漏智慧,要通过讣定力量才能把它开发出来。是卫这位的根本,所以根据诸度关系和作用来次第安排六皮。  七、六度品类差别  六度...:指根本。3、饶益有情智慧:是指根本后得两种智慧。  八、波罗密多得名理由六度之所以称为六波罗密多,是因为它不同世间上一般人的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静虑、智慧等,它有殊胜的功德,用以下五点来说明。...

    智德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04247981.html
  • 《辨中边论》读后——论障

    障碍。(二)烦恼等三障中随一有余性 ,烦恼等三障指的是烦恼障、业障、身障。这三障中随便有一种还剩下都是见道的障碍。(三)能成熟解脱慧未成熟性 ,解脱慧指般若智 ,即根本。因为有了根本才能成就解脱智慧...得胜义和正行胜义。当胜义作为一种所缘境界出现时 ,名义胜义。真如是胜智 ,根本所缘的境界 ,故叫胜义。得胜义指涅盘 ,是我们修证能得。它是殊胜之结果 ,又是我们学佛法所得之义利 ,故名得胜义。正行...

    戒净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04347985.html
  • 略论唯识学的三性思想

    所摄。因此到了圣位,就可仄 产生两种智能:一是依他的胜义智──根本;二是依他的世俗─ ─后得。它们的关系是“非不见真如,而能了依他”,也就是必须 先彻见根本(真如)后,始能现出妙用,照缘起而常...,所以是非异 的。同时,遍计的二取永无,如实的根本和后得历历显现而发挥 强而有力的作用,所以不能说是非一。总之,三性无论是在染污的现 象界,或清净的世俗谛上,都没有别体,不可分离之法,所以《成唯 ...

    宗承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11148053.html
  • 从“心性本净”到“心性本觉”

    自己的识体,可称为非阿赖耶识[29],本有无漏种子就是此非阿赖耶识的功能差别。此非阿赖耶识非是染污性,是清净依他起性,即是属后得。因为只有根本获得后,才有后得。故后得的存在,意味着根本的存在。由此可知,本有无漏种子的存在即意味根本与后得的法尔存在。这就是本有智慧,即本觉。但此本觉在凡夫位不见,被阿赖耶识为根本为种子的虚妄分别诸识所障蔽,见道时乃见。因此,根据唯识学,亦可看出有&...

    周贵华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75749040.html
  • 浅明自悟唯识种子颂

    “能缘心认的所依”,因为心王心所的内二分,和“见分”为能量,而“相分”才为“所量”。我们凡夫用烦恼染污的“识心”去分别是有错谬,而佛、菩萨是用“根本”和“后得”亲证一切“法性”及“法相”,是丝毫...能证真如。在通达位上证得所取之境空,能观之空,就是能缘所缘皆空,证二空就是“无分别”,此为诸智根本,所以又称“根本”,此所观的真如界无分别的,所观境能观智都无所得,又亲证法性后,再起分别的“...

    陈国钊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8062654605.html